趋势 路径 机会 挑战??解读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日期:2019/8/3 9:49:19 浏览:1120
《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已经发布,该《规划》揭示了物流行业哪些发展趋势?实现的路径和保障措施又是什么?以什么为重要抓手?作为落实规划重要主体的物流企业对该《规划》是如何认识的?《规划》对于物流企业的机会和挑战又有哪些?下一步如何落实规划?对此,本报特别从企业视角,邀请到相关业内人士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希望给业界带来有益的启示。
中长期规划想要实现,首先就是要以物流行业市场趋势为前提,只有顺势而行才能事半功倍。那么中国物流行业未来的趋势有哪些关键点?在分析趋势之前首先要回顾一下中国物流行业的市场现状。笔者认为,行业主要呈现的特征是市场分散造成资源浪费;竞争主要集中在价格战上阻碍行业专业性发展;服务产品同质化单一化严重造成整个行业缺少协同竞争机制;网络型竞争者初见苗头,如中外运、中储、招商物流等,但网络化程度还远远不足;物流业务呈现功能化分工而非行业化分工造成一体化运作不畅。然而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继续持续稳定的增长、物流需求的多元化发展、国内企业对于物流外包的认识触动客户行为的转变、新技术及新管理模式的不断应用和复制、国内消费快速增长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新变化等因素的推动,中国物流行业将出现四个主要的趋势:
趋势一:高质量、综合性、一体化、一站式、增值性的物流产品服务将成为全行业共同的发展方向。同时随着像航空货运、国际货代、公路货运、包括大型制造商、流通商、电商的盈利空间被逐步挤压,导致各个子行业之间的界限逐步模糊甚至出现了跨界竞争的趋势。
趋势二:行业将经历更为明显的整合。制造业客户尤其是生活消费品制造商及电商已经呈现了集中化的企业市场格局,然而物流的集中化程度则远远落后与客户的集中化程度,那么客户的需求与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将促使着物流行业向集中化加速发展,具体体现在物流同子行业间的横向整合,以及不同子行业甚至不同行业间的纵向整合。大型物流企业从简单的关注规模增长向关注价值增长转变,不仅思考着如何做大更思考着如何做强。
趋势三:对物流网络的广度和密度的要求提高。所谓广度指的是对于一地(异地)生产多地销售的大型客户的要求,对于网络覆盖所需的广度加大。尤其是三条丝绸之路经济带及长江经济带将成为未来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重点,再拉动沿线经济的基础上也会带动消费的稳步增长,这四条线将成为物流下一步的关键网络布局地带。所谓密度的要求,是随着电商的快速发展,转变了行业的分销模式,传统的经销商模式将向多渠道、直营模式转变,这对网络的密度及反应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趋势四:低碳经济带来的新挑战。全球经济向低碳模式转变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国政府也将减排目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所以建设以低碳为特征的交通体系会成为下一步的重点方向。《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是围绕三个发展重点七个主要任务、十二个重点工程、九个保障措施展开的规划。
对三个发展重点的理解:
第一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设施资产的使用效率是对物流成本有效的降低,不论是地区干预、还是乱收费乱罚款,从顶层系统角度来看都是对资产使用效率的阻碍和浪费,都是引起外部不经济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如果想要做到这一点,应该从分担交通设施基础建设投资和风险、加强交通系统信息化集中管理、加快向电子政府过渡入手,通过流程的规范化、过程的可视化、管理的集中化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关键点的人为干预、加强监督反馈机制。
第二提升物流企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行业整合市场集中化发展将是未来物流市场的趋势。而物流企业的集中化我认为是前提,想要达到这一点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要以业务协同运作为基础、以战略性合作为推手、以资本运作为助力、以行业专业化体系建设为落脚点才能可持续健康快速的实现这个发展目标。
第三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笔者认为这点最关键的是如何提高运作效率和运营的反应速度。提高效率应该关注转运设施的兼容性和转运工具的标准化建设,比如铁路和海运集装箱的兼容性,托盘的标准化。而运营的反应速度其实是前面提到的网络建设的广度和密度决定的。
对七个主要任务的理解:
第一个任务是提升物流社会化、专业化水平。前面提到了物流子行业间界限逐步模糊及跨界竞争的出现,笔者认为未来物流市场的格局会有两个方向,一是基础物流方面会按行业专业化进行分工,如快消、钢铁、服装等。很多大型物流企业通过建立行业专业事业部的方式以项目为主导建立专业化的行业解决方案。这些专业事业部通过这一个个的个性化的项目集聚会形成纵向的行业专业物流公司,随着体量的扩大,会形成特殊行业低成本高效率的运营团队。二是增值物流方面会向着整合平台式发展推动物流社会化,如传化、卡行、林安的信息流整合平台、如怡亚通的资金流整合平台、如朝阳批的商流整合平台。随着整合平台规模的扩大,除了会形成综合性的整合方案以外,还会由于集中化规模化运作而形成低成本优势,这样会形成一个个的横向的平台管理公司。最终很有可能出现“纵横交错的矩阵式条块格局”。国家如果想要推动物流社会化专业化的发展,在业务模式上要确立重点对标企业,将模式进行推广和复制。在管理模式上就要建立多渠道协调机制,充分发挥物流协会的作用,逐步制定和修订符合行业专业化、平台社会化的政策和法规。
第二个任务是加强物流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在于低成本、高效率、通用性。目前北斗星、物联网、云平台之所以做不到有效的推广,问题就在这三块存在着问题。那么其实最关键的环节在于国家对于物流公共化信息平台搭建,这是基础是土壤,而这个基础就和建设公共设施一样,不能以盈利性为目的,应该要免费,而这种免费的效益体现应该是运用此平台的企业创造的。中国经济下一步的发展动力很大一部分来自内需创造,而公共化信息平台是内需释放最有利的抓手之一。对于这块国家各政府职能部门应该有系统化的考核方式,建立统一的协调机制并与经济发展指标进行挂钩,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协同机制推动平台建设。另外要主动发现市场上有一定业务体量的信息化平台,研究这类平台的模式,这种市场化的平台一定是满足了高效率低成本的优势才会出现规模化。针对这类平台让其建立企业信息化平台标准,逐步升级到行业信息化平台标准,最终形成国家信息化平台标准,利用标准加强通用性。
第三个任务是物流技术装备现代化。笔者认为这一点最重要的是要与物流信息化、标准化进行结合,建立智慧物流体系。尤其是针对新兴的电商行业,客户希望货物的流转是全程可视化的,所以像运输工具的智能化跟踪,尤其是铁路的智能化跟踪目前还是短板,而对于托盘的智能化跟踪会是未来的趋势,因为货物的流通最小单位随着客户碎片化、个性化的需求驱动在逐步变小,这种流转用的工具盒设备也会随着这种趋势的推进向更小的运作单元发展。而对于像是冷链、医药、危化品等这些专业性较强的产品其实最大的瓶颈在于毛细血管的末端配送上。除了将强运输装备和技术的建设外,更重要的是末端节点的规划和建设。
第四个任务是物流标准化建设。标准化的建设一定要与企业结合,尤其是设定标准所在行业的大型企业和供应链的领导型企业,标准的设立是从下而上的,因为国家标准的最基础单位是企业标准。标准化的研究其实是一个系统研究,因为物流是为制造流通企业提供配套服务的,所以要研究物流企业的标准也要从研究制造流通企业的标准为起点,这样制定出的标准才会实用、提升效率。
第五个任务是推进区域物流协调发展。向前面提到的未来网点的建设会向广度和密度发展。而笔者认为国家的战略布局重点丝绸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一定会是未来发展的重点,东南沿海的经济发展推动中国经济稳步快速前进,但同时也造成了区域经济不平衡等综合性问题,世界工厂地位的逐步弱化,内需拉动将是下一步的重点,所以对于国家来说这是势在必行的发展方向。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路径其实是产业发展是前提,城镇化建设是主线,研发创新是核心,绿色经济是关键。国家要首先对于区域经济的工程设施和综合性交通基础建设进行统一的规划管理,并提供法律依据。产业和城镇化的繁荣源于先进的制造业及配套的物流业、服务业。另外在打造经济带的同时要将智慧城市的思路,通过电信网、互联网、电视网三网融合,进而促进物联网、云端计算的研发和应用。
第六个任务是推动国际物流发展。笔者认为,跨境电商是国际物流发展的关键推手,这是中国物流走向世界的切入点。然而,在笔者看来跨境电商其实对物流和快递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港口中转节点的建设,一般中转节点是国内国外供应商的一个交汇点,这种模式最开始源于跨国公司的全球物流布局,比如宜家的港口中转点就在上海,而同样的模式其实是可以复制到电商和快递身上,难度在于电商与快递的运作单位更小,利益参与者更加分散。二是港口中转点与国内网络及国外前置性库存节点的通道打造。其实中间的衔接是需要物流企业实现的。而且是要实现集中化专业化运作的,国家对于这些枢纽节点应该提供符合行业特点的政策和支持。笔者认为,提高中转点的效率是此项任务的重中之重。海关商检口岸应该针对这种特殊的业态进行研究制定针对性的政策和支持服务。
第七个任务是发展绿色物流。其实这一点需要比较综合的解决方案。前面提到未来物流行业的业务发展方向很有可能是纵横交错的矩阵式条块格局。在这种格局下很多节能减排的问题会得到一部分改善,比如货运车辆满载率问题需要运力信息整合平台进行有效协调;如怡亚通的资金流整合平台可以在分销渠道商集中控货;如朝批的商贸代理渠道整合平台形成物流的共同配送;大型流通商包括未来的电商都会有甩挂运输、交叉停泊的方式确保行进中的货车运输的满载率,减少空返及迂回运输;对于运力结构调整,铁路与公路的能耗比为1:9.3,因此政府需要出台政策推动交通运输模式的变化,从而导致铁路对公路的货量分流。对于回收物流,关键是推进循环工具如托盘标准化的工作,让像招商路凯这种有影响力的企业去推广托盘标准化的业务,建立托盘的转运站点,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回收。建立绿色物流的评估标准,因为如果鼓励绿色物流,一定要可评估、可量化、可监控,这样才好提出约束性政策甚至辅助相关税收来控制外部不经济。并将获得的税收反补给打造绿色物流的企业,形成良性循环。
十二个重点工程的理解:
第一个重点工程是多式联运工程。多式联运的难点在于协调,因为在技术上的问题并不难解决,但是在协调板块利益关系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关键一是要建立多式联运协调专项管理部门明确组织结构、职责、目标,在信息、技术、资金以及管理权限上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二是要建立多式联运的研究机构,制定标准、技术手段、管理问题等多层次问题;三是建立多式联运的信息搜集和基础性数据跟踪系统。
第二个重点工程是物流园区工程。物流园区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购地成本太高,以现有土地价格,投资强度来计算,如果在土地上单纯做物流基本算不下来。所以新购置的土地一般对外的租金都会很高,而且年年都会涨。这样其实也加大了整个物流市场的成本压力。政府对于物流用地要有战略性考虑。而且要控制供应量和对区域合理规划,如果一个地区仓库供应远远大于需求,或者供应的区域过于分散,就很难达到集中化规模化。另外对于非仓储用地性质的土地做第三方物流的业务如厂房等要进行严格管理,不然很容易将专业化物流公司置于前后左右夹击的局面。对物流市场专业化的发展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如果仓储用地被单纯的用于资本运作企业所占有的话,不利于物流业务的发展。
第三个重点工程是农产品物流工程。中国的农产品物流最大的问题是环节多、效率低、模式单一、设施落后、信息不畅、成本偏高。所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物流损耗是解决农产品物流的关键。一是要在收储环节培养大型的行业巨头,比如中粮、中储粮、中纺,只有企业实现集中形成巨头,才有可能集中化进行设施设备投资、规模化运作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二是要在流通环节建立区域渠道中心及全球采购中心,目前农副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模式已经在全国有了一定的雏形,而在物流中心的基础上,通过新技术新模式如农产品电子商务推动加强农产品信息集中化建设。推动农产品各地大型批发市场的发展,达到批发经营规模化。批发商的规模化会促使农产品采购、加工、供销的集中化。有利于多品类农产品的区域辐射和加强农产品全球化进程。
第四个重点工程是制造业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工程。对于制造业和供应链方面关键要侧重物流管理的行业专业性发展,以及集中性平台建设的推广。现在笔者发现一个趋势是制造业企业正在进行集中化发展,出现了很多巨无霸的制造商、电商。对于他们来说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为了降低成本往往开始考虑直接与资源方合作,这其实要求资源方对于行业专业性的培养提供发展路径。包括大型的跨国制造商,这种方式导致的直接影响就是轻资产第三方物流公司越来越难做。然而除了成本考虑,其实这些大型的制造商对于服务以及地方分销支撑方面非常重视,渠道的价值逐步凸显,这就为平台整合商提供了机会。总之政府管理模式应该符合未来的市场发展趋势,不能仅仅从功能、环节的角度,而应该从行业、平台整合的角度进行入手,为这类的企业提供发展便利,扫清阻碍。不然很容易找不到抓手。
第五个重点工程是资源型产品物流工程。资源型的产品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从船运港口经济逐步分流至铁路内陆经济。资源型产品的物流主要还是海运方式,这也决定了大型钢铁企业集聚在东南沿海的布局方式。随着长江经济带和三条丝绸经济带的推进,以及西部大开发的带来的现货需求的推动,未来不排除选择铁路的方式分担海运的运力规模。这样在内蒙古,新疆、银川等西北部地区形成新的资源型企业的物流转运中心。那么面对这个趋势政府应该加大西部和北部的物流设施建设、物流节点、以及新的煤化工、钢铁、有色等产品的产业布局。建立集生产、加工、物流等功能的综合性产业集群。
第六个重点工程是城乡物流配送工程。配送的关键在于运营网点的布局,前面提到随着电商和大型制造商的需求驱动,网点布局会向广度和密度去发展。从广度的角度看,随着地价的不断上涨,很多城市的区域配送中心越来越倾向于被资本运作企业所掌控。从密度的角度看,由于地方政府没有合理的规划,城市内的前置性配送中心的网点基本在全面快速的消失。而由于乡镇包括二三线城市的经济发展还没有达到一定的体量,所以在那边的物流运营节点很多大型企业属于观望阶段。在这种环境下配送可谓举步维艰。所以配送工程的实现其实是以网点广度与密度布局为前提。物流是一个系统化工程,不能割裂的去看待某个具体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定要提供系统化的解决方案。
第七个重点工程是电子商务物流工程。电子商务其实是流通环节中利用互联网简化环节实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电子商务物流要符合低成本高效率的要求,然而目前没有哪家物流公司真正的能解决电子商务物流的问题。然而要促进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可以首先帮助电商自建物流的发展,解决电商特殊仓储及运输的要求。然后再推动其社会化服务。自然电商物流未来的发展一定是向物流整合平台发展,这其实就涉及到商贸、物流多种平台间对接的问题。那么在新的商业模式及商业体系的建立中相配套的标准、制度、法律就要有创新以适应电商生态链的发展。
第八个重点工程是物流标准化工程、第九个物流信息平台工程、第十个物流新技术开发应用工程。这三个工程主要在于打造智慧物流体系。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要求物流从低成本、高效率、通用性、可视化四个方面进行着手建设。技术的变革是推动行业发展助力剂。商业流通模式的快速变革发展,倒逼着物流运营模式的创新。如电商对物流的整合需要云仓储平台、货运整合平台的实时对接。如制造商的SAP系统与物流企业的订单管理系统、仓储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的EDI对接。制造商和电商的发展主导着物流企业标准化、信息化、新技术的发展方向,制造商尤其是电商的发展速度和要求远远超越了物流企业的能力。因此物流企业需要加速增长,尤其是业务规模化集中化的积累,增值服务多层次的利润才能保障物流网络的广度和密度,保障对制造商和电商物流体系匹配支持。而政府需要公共标准化、公共信息平台、技术原始开发进行基础性支持,为物流企业和整合平台创造成长的土壤。
第十一个重点工程是再生资源回收物流工程。再生资源的来源大体是一般废弃物和产业废弃物。再生资源回收物流要通过综合物流回收平台回收一般废弃物和通过各企业回收物流企业回收产业废弃物。其实更重要的是在购置产品的过程中优先购买资源节约型产品,推动企业在产品设计及生产过程中优先采用回收材料,从源头上进行管理控制。
第十二个重点工程是应急物流工程。应急物流最关键的是前置性储备仓库和节点转运仓库,某快递公司在汶川地震的时候承担了应急物资的前置性仓库,最后大量应急物资无法处理,也不知道送回到哪去。最后形成大量库存,造成仓储费用加重企业的负担。应急物流要想做到快速反应、运作有序、高效可靠的物流体系其实就需要前置性储备物资节点和统一集货转运物资节点进行物流支撑。所以政府应该加大对节点网络的储备型建设。并在紧急情况时统一组织运作,归口集运中装点。同时应该与国际应急物流体系相连,保障跨国物资的应急供应。
九个保障措施的理解:
保障措施一是深化改革,加强矩阵式横向协调机制,保障系统化解决方案的设计,然而部级联席会议的决策相对缓慢。可以考虑根据具体重点工程形成专项工作推进小组确保决策的推进和执行。
保障措施二是完善法律制度。法律的研究和制定要有针对性,而且法律的制定和完善要贯穿始终。
保障措施三是规范市场秩序,现在最大的问题其实是在商品流通市场,尤其是具有金融属性的大宗商品流通市场的诚信体系面临着危机。可以借助大型电子商务平台重塑行业的生态环境,借助平台的力量闭环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用诚信排名,末位淘汰的方法,建立有效数据,推动金融与信息的融合,打造重塑诚信体系。
保障措施四是加强安全监管。安全控制在于前置性防范。除了对企业加强监管施加压力外,同时也要奖励优质企业的规范化运作,保障优质企业的生存空间。形成优质企业驱除劣质企业的态势,这样市场会形成自发式的自我监控机制。
保障措施五是完善扶持政策。政策的完善反馈环节也很重要。比如物流土地征税减半政策。在地方政府执行的过程中,地方政府通过先增加税率再减半的方法,其实最终的结果并没有让减税政策为物流企业带来支持。
保障措施六是拓宽投资融资渠道。在推动金融产品创新的过程中,物流是关键环节,因为物流的控货是“有效信息”的唯一来源,而“有效信息”则是在线融资的基础。高效率、低成本随时随地进行融资只有通过互联网电商才能最终实现,这也是电商不断烧钱打造平台的原因。所以融资渠道难是一方面,而更重要的是融资成本和效率是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
保障措施七是加强统计工作。物流行业统计工作的难点,在于统计口径不统一,统计指标缺乏更新导致最终数据无法进行准确分析。传统的统计指标如吞吐量、收入、利润无法进行细化分析,找到问题的真实原因。未来的发展将向行业专业化延伸和平台集中化整合发展。这与传统的统计方法和指标并不匹配。那么如何统一分类口径,更新统计指标则是未来统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保障措施八是强化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理论的研究需要人才的推动,而人才建设需要错层次培养尤其是职业认证的阶段性培养,要完成从运作、运营、管理、战略的阶段性成长。所以中国物流职业认证体系的标准化建设至关重要,也是人才量化的标准。
保障措施九是行业协会作用。物流行业协会的作用至关重要,为《物流业中长期规划》提供柔化衔接。尤其是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行业引领地位。联合会应该搭建一个集模式研究、业务推广、人才培养、物流企业之间互动、物流业与其他行业联动、企业与政府无缝对接、合作推进等。
物流企业的机会与对应之道:
面对《物流业中长期规划》所揭示的物流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实现的路径、保障措施,提出的重点、抓手,物流企业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
对策一培养能力。能力的培养源于商业模式、盈利模式创新和复制推广。中国的物流市场未来将会加速成长,客户的供应链结构和物流行业的格局都在迅速变化,只有对释放出的物流需求及时预测,准确捕捉,创造性的提出解决方案,企业才能占领业务高地,赢得更多的利润空间。中国未来的物流需求机会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市场对服务水平更高的需求;二是客户对服务范围的扩大需求;三是业务的需求分布出现变化;四是物流运输模式选择的改变。
对策二扩张势力:对于物流企业来说要选择最佳扩张方式。笔者认为中国下个十年的物流市场一定是企业集中化发展的时代。因为制造业与流通行业企业集中化的发展会倒逼物流企业集中化的进程。
作为市场的参与者,物流企业应从自身发展的不同阶段出发,充分考虑到自身的特点及面对的不同竞争环境,选择合适的扩张方向和方式,比如对于网络建设成本高、服务产品较为标准的子行业例如快递、公路运输,横向整合将非常有益于成本效益的改善;而对于以个性化项目为基础的如合同物流及货代,则纵向的整合将更有利于新能力的培养。
而具体的扩张方式,一般包括战略收购、联盟合作及独立增长。战略收购可以快速地获得对方的市场份额、销售渠道、客户关系、运营网络、品牌等竞争资源,同时也可以取得成本的协同效用,然而目前物流企业的战略收购还主要停留在资本合作的立场,如何进行业务一加一大于二才是战略收购的关键;联盟合作在调用双方资源的运作上具有明显的效率优势,这段时间大量建立的专线货运联盟就是典型的例子。但联盟的缺点是缺少核心领导者,伙伴的真正配合程度难以预期和把握;独立增长模式的优点是企业能够完全独立制定发展战略目标,形成特有的自生优势,而缺点是周期比较长,发展速度缓慢会失去市场机会,或者因错过合适的收购目标而被其他对手获得后占据领先。
对策三分解压力:这一点适应大型传统物流企业的内部建设。目前,随着市场的快速变化,这些企业正在面临着转型升级以适应市场的发展。建立新的体系是很容易的,但对于老的体系进行改革难度很大。所以内部改革的方式可以采用“牙膏模式”,一边分解压力到各个基层分散经营主体,一边要提供出口,制定符合市场趋势的方向进行引导。
对策四争取权利:如果企业对市场有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定价权,那么这个企业就可以不战而胜。这其实就是现在为什么大量的资本投入到各个平台的原因,因为与供应链解决方案不同,平台要重塑生态链,重新制定规则,所以平台就容易获得以上的权利。
笔者认为,物流市场的平台化经济也将是未来很关键的部分。这块其实是供应链增值服务的具体体现。物流整合平台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以信息流触动管理的物流整合平台。二是以资金流触动广度和深度物流整合平台。三是以商流触动的共配物流整合平台。
对策五增加助力:物流企业最有价值的部分在于网络价值。所以进一步完善网络布局是物流企业业务成长的助力。随着竞争环境的变化,制造业和电商不断追求经营网络的扩张以及对市场渗透程度的不断加深。因此,物流企业也需要积极根据客户货物的流向和流量来布局自己的运营网络。
关键的考虑因素包括:一是分别在什么地方建立全国性转运中心和区域性的运营配送点;二是如何平衡自有资源投资和对社会资源整合的比例,如何均衡仓库与运输车辆的比例;三是怎样为长途、中短途运输,或全国性、地方性客户制定运营线路、运营规则和服务标准,从而确保整体的服务质量;四是当突发情况出现时,如何制定运营网络、资源调拨、现场处理等决策来保持总体的运营稳定。
对策六打造核心竞争力:其实企业打造以上这五种力量无非是要获得支持供长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业化的解决方案;二是完善的网络性保障机制;三是不断的成本优化;四是IT信息化的个性化支撑。企业对于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应该是站在长期战略性的发展高度上。
中长期规划想要实现,首先就是要以物流行业市场趋势为前提,只有顺势而行才能事半功倍。那么中国物流行业未来的趋势有哪些关键点?在分析趋势之前首先要回顾一下中国物流行业的市场现状。笔者认为,行业主要呈现的特征是市场分散造成资源浪费;竞争主要集中在价格战上阻碍行业专业性发展;服务产品同质化单一化严重造成整个行业缺少协同竞争机制;网络型竞争者初见苗头,如中外运、中储、招商物流等,但网络化程度还远远不足;物流业务呈现功能化分工而非行业化分工造成一体化运作不畅。然而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继续持续稳定的增长、物流需求的多元化发展、国内企业对于物流外包的认识触动客户行为的转变、新技术及新管理模式的不断应用和复制、国内消费快速增长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新变化等因素的推动,中国物流行业将出现四个主要的趋势:
趋势一:高质量、综合性、一体化、一站式、增值性的物流产品服务将成为全行业共同的发展方向。同时随着像航空货运、国际货代、公路货运、包括大型制造商、流通商、电商的盈利空间被逐步挤压,导致各个子行业之间的界限逐步模糊甚至出现了跨界竞争的趋势。
趋势二:行业将经历更为明显的整合。制造业客户尤其是生活消费品制造商及电商已经呈现了集中化的企业市场格局,然而物流的集中化程度则远远落后与客户的集中化程度,那么客户的需求与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将促使着物流行业向集中化加速发展,具体体现在物流同子行业间的横向整合,以及不同子行业甚至不同行业间的纵向整合。大型物流企业从简单的关注规模增长向关注价值增长转变,不仅思考着如何做大更思考着如何做强。
趋势三:对物流网络的广度和密度的要求提高。所谓广度指的是对于一地(异地)生产多地销售的大型客户的要求,对于网络覆盖所需的广度加大。尤其是三条丝绸之路经济带及长江经济带将成为未来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重点,再拉动沿线经济的基础上也会带动消费的稳步增长,这四条线将成为物流下一步的关键网络布局地带。所谓密度的要求,是随着电商的快速发展,转变了行业的分销模式,传统的经销商模式将向多渠道、直营模式转变,这对网络的密度及反应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趋势四:低碳经济带来的新挑战。全球经济向低碳模式转变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国政府也将减排目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所以建设以低碳为特征的交通体系会成为下一步的重点方向。《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是围绕三个发展重点七个主要任务、十二个重点工程、九个保障措施展开的规划。
对三个发展重点的理解:
第一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设施资产的使用效率是对物流成本有效的降低,不论是地区干预、还是乱收费乱罚款,从顶层系统角度来看都是对资产使用效率的阻碍和浪费,都是引起外部不经济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如果想要做到这一点,应该从分担交通设施基础建设投资和风险、加强交通系统信息化集中管理、加快向电子政府过渡入手,通过流程的规范化、过程的可视化、管理的集中化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关键点的人为干预、加强监督反馈机制。
第二提升物流企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行业整合市场集中化发展将是未来物流市场的趋势。而物流企业的集中化我认为是前提,想要达到这一点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要以业务协同运作为基础、以战略性合作为推手、以资本运作为助力、以行业专业化体系建设为落脚点才能可持续健康快速的实现这个发展目标。
第三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笔者认为这点最关键的是如何提高运作效率和运营的反应速度。提高效率应该关注转运设施的兼容性和转运工具的标准化建设,比如铁路和海运集装箱的兼容性,托盘的标准化。而运营的反应速度其实是前面提到的网络建设的广度和密度决定的。
对七个主要任务的理解:
第一个任务是提升物流社会化、专业化水平。前面提到了物流子行业间界限逐步模糊及跨界竞争的出现,笔者认为未来物流市场的格局会有两个方向,一是基础物流方面会按行业专业化进行分工,如快消、钢铁、服装等。很多大型物流企业通过建立行业专业事业部的方式以项目为主导建立专业化的行业解决方案。这些专业事业部通过这一个个的个性化的项目集聚会形成纵向的行业专业物流公司,随着体量的扩大,会形成特殊行业低成本高效率的运营团队。二是增值物流方面会向着整合平台式发展推动物流社会化,如传化、卡行、林安的信息流整合平台、如怡亚通的资金流整合平台、如朝阳批的商流整合平台。随着整合平台规模的扩大,除了会形成综合性的整合方案以外,还会由于集中化规模化运作而形成低成本优势,这样会形成一个个的横向的平台管理公司。最终很有可能出现“纵横交错的矩阵式条块格局”。国家如果想要推动物流社会化专业化的发展,在业务模式上要确立重点对标企业,将模式进行推广和复制。在管理模式上就要建立多渠道协调机制,充分发挥物流协会的作用,逐步制定和修订符合行业专业化、平台社会化的政策和法规。
第二个任务是加强物流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在于低成本、高效率、通用性。目前北斗星、物联网、云平台之所以做不到有效的推广,问题就在这三块存在着问题。那么其实最关键的环节在于国家对于物流公共化信息平台搭建,这是基础是土壤,而这个基础就和建设公共设施一样,不能以盈利性为目的,应该要免费,而这种免费的效益体现应该是运用此平台的企业创造的。中国经济下一步的发展动力很大一部分来自内需创造,而公共化信息平台是内需释放最有利的抓手之一。对于这块国家各政府职能部门应该有系统化的考核方式,建立统一的协调机制并与经济发展指标进行挂钩,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协同机制推动平台建设。另外要主动发现市场上有一定业务体量的信息化平台,研究这类平台的模式,这种市场化的平台一定是满足了高效率低成本的优势才会出现规模化。针对这类平台让其建立企业信息化平台标准,逐步升级到行业信息化平台标准,最终形成国家信息化平台标准,利用标准加强通用性。
第三个任务是物流技术装备现代化。笔者认为这一点最重要的是要与物流信息化、标准化进行结合,建立智慧物流体系。尤其是针对新兴的电商行业,客户希望货物的流转是全程可视化的,所以像运输工具的智能化跟踪,尤其是铁路的智能化跟踪目前还是短板,而对于托盘的智能化跟踪会是未来的趋势,因为货物的流通最小单位随着客户碎片化、个性化的需求驱动在逐步变小,这种流转用的工具盒设备也会随着这种趋势的推进向更小的运作单元发展。而对于像是冷链、医药、危化品等这些专业性较强的产品其实最大的瓶颈在于毛细血管的末端配送上。除了将强运输装备和技术的建设外,更重要的是末端节点的规划和建设。
第四个任务是物流标准化建设。标准化的建设一定要与企业结合,尤其是设定标准所在行业的大型企业和供应链的领导型企业,标准的设立是从下而上的,因为国家标准的最基础单位是企业标准。标准化的研究其实是一个系统研究,因为物流是为制造流通企业提供配套服务的,所以要研究物流企业的标准也要从研究制造流通企业的标准为起点,这样制定出的标准才会实用、提升效率。
第五个任务是推进区域物流协调发展。向前面提到的未来网点的建设会向广度和密度发展。而笔者认为国家的战略布局重点丝绸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一定会是未来发展的重点,东南沿海的经济发展推动中国经济稳步快速前进,但同时也造成了区域经济不平衡等综合性问题,世界工厂地位的逐步弱化,内需拉动将是下一步的重点,所以对于国家来说这是势在必行的发展方向。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路径其实是产业发展是前提,城镇化建设是主线,研发创新是核心,绿色经济是关键。国家要首先对于区域经济的工程设施和综合性交通基础建设进行统一的规划管理,并提供法律依据。产业和城镇化的繁荣源于先进的制造业及配套的物流业、服务业。另外在打造经济带的同时要将智慧城市的思路,通过电信网、互联网、电视网三网融合,进而促进物联网、云端计算的研发和应用。
第六个任务是推动国际物流发展。笔者认为,跨境电商是国际物流发展的关键推手,这是中国物流走向世界的切入点。然而,在笔者看来跨境电商其实对物流和快递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港口中转节点的建设,一般中转节点是国内国外供应商的一个交汇点,这种模式最开始源于跨国公司的全球物流布局,比如宜家的港口中转点就在上海,而同样的模式其实是可以复制到电商和快递身上,难度在于电商与快递的运作单位更小,利益参与者更加分散。二是港口中转点与国内网络及国外前置性库存节点的通道打造。其实中间的衔接是需要物流企业实现的。而且是要实现集中化专业化运作的,国家对于这些枢纽节点应该提供符合行业特点的政策和支持。笔者认为,提高中转点的效率是此项任务的重中之重。海关商检口岸应该针对这种特殊的业态进行研究制定针对性的政策和支持服务。
第七个任务是发展绿色物流。其实这一点需要比较综合的解决方案。前面提到未来物流行业的业务发展方向很有可能是纵横交错的矩阵式条块格局。在这种格局下很多节能减排的问题会得到一部分改善,比如货运车辆满载率问题需要运力信息整合平台进行有效协调;如怡亚通的资金流整合平台可以在分销渠道商集中控货;如朝批的商贸代理渠道整合平台形成物流的共同配送;大型流通商包括未来的电商都会有甩挂运输、交叉停泊的方式确保行进中的货车运输的满载率,减少空返及迂回运输;对于运力结构调整,铁路与公路的能耗比为1:9.3,因此政府需要出台政策推动交通运输模式的变化,从而导致铁路对公路的货量分流。对于回收物流,关键是推进循环工具如托盘标准化的工作,让像招商路凯这种有影响力的企业去推广托盘标准化的业务,建立托盘的转运站点,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回收。建立绿色物流的评估标准,因为如果鼓励绿色物流,一定要可评估、可量化、可监控,这样才好提出约束性政策甚至辅助相关税收来控制外部不经济。并将获得的税收反补给打造绿色物流的企业,形成良性循环。
十二个重点工程的理解:
第一个重点工程是多式联运工程。多式联运的难点在于协调,因为在技术上的问题并不难解决,但是在协调板块利益关系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关键一是要建立多式联运协调专项管理部门明确组织结构、职责、目标,在信息、技术、资金以及管理权限上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二是要建立多式联运的研究机构,制定标准、技术手段、管理问题等多层次问题;三是建立多式联运的信息搜集和基础性数据跟踪系统。
第二个重点工程是物流园区工程。物流园区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购地成本太高,以现有土地价格,投资强度来计算,如果在土地上单纯做物流基本算不下来。所以新购置的土地一般对外的租金都会很高,而且年年都会涨。这样其实也加大了整个物流市场的成本压力。政府对于物流用地要有战略性考虑。而且要控制供应量和对区域合理规划,如果一个地区仓库供应远远大于需求,或者供应的区域过于分散,就很难达到集中化规模化。另外对于非仓储用地性质的土地做第三方物流的业务如厂房等要进行严格管理,不然很容易将专业化物流公司置于前后左右夹击的局面。对物流市场专业化的发展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如果仓储用地被单纯的用于资本运作企业所占有的话,不利于物流业务的发展。
第三个重点工程是农产品物流工程。中国的农产品物流最大的问题是环节多、效率低、模式单一、设施落后、信息不畅、成本偏高。所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物流损耗是解决农产品物流的关键。一是要在收储环节培养大型的行业巨头,比如中粮、中储粮、中纺,只有企业实现集中形成巨头,才有可能集中化进行设施设备投资、规模化运作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二是要在流通环节建立区域渠道中心及全球采购中心,目前农副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模式已经在全国有了一定的雏形,而在物流中心的基础上,通过新技术新模式如农产品电子商务推动加强农产品信息集中化建设。推动农产品各地大型批发市场的发展,达到批发经营规模化。批发商的规模化会促使农产品采购、加工、供销的集中化。有利于多品类农产品的区域辐射和加强农产品全球化进程。
第四个重点工程是制造业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工程。对于制造业和供应链方面关键要侧重物流管理的行业专业性发展,以及集中性平台建设的推广。现在笔者发现一个趋势是制造业企业正在进行集中化发展,出现了很多巨无霸的制造商、电商。对于他们来说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为了降低成本往往开始考虑直接与资源方合作,这其实要求资源方对于行业专业性的培养提供发展路径。包括大型的跨国制造商,这种方式导致的直接影响就是轻资产第三方物流公司越来越难做。然而除了成本考虑,其实这些大型的制造商对于服务以及地方分销支撑方面非常重视,渠道的价值逐步凸显,这就为平台整合商提供了机会。总之政府管理模式应该符合未来的市场发展趋势,不能仅仅从功能、环节的角度,而应该从行业、平台整合的角度进行入手,为这类的企业提供发展便利,扫清阻碍。不然很容易找不到抓手。
第五个重点工程是资源型产品物流工程。资源型的产品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从船运港口经济逐步分流至铁路内陆经济。资源型产品的物流主要还是海运方式,这也决定了大型钢铁企业集聚在东南沿海的布局方式。随着长江经济带和三条丝绸经济带的推进,以及西部大开发的带来的现货需求的推动,未来不排除选择铁路的方式分担海运的运力规模。这样在内蒙古,新疆、银川等西北部地区形成新的资源型企业的物流转运中心。那么面对这个趋势政府应该加大西部和北部的物流设施建设、物流节点、以及新的煤化工、钢铁、有色等产品的产业布局。建立集生产、加工、物流等功能的综合性产业集群。
第六个重点工程是城乡物流配送工程。配送的关键在于运营网点的布局,前面提到随着电商和大型制造商的需求驱动,网点布局会向广度和密度去发展。从广度的角度看,随着地价的不断上涨,很多城市的区域配送中心越来越倾向于被资本运作企业所掌控。从密度的角度看,由于地方政府没有合理的规划,城市内的前置性配送中心的网点基本在全面快速的消失。而由于乡镇包括二三线城市的经济发展还没有达到一定的体量,所以在那边的物流运营节点很多大型企业属于观望阶段。在这种环境下配送可谓举步维艰。所以配送工程的实现其实是以网点广度与密度布局为前提。物流是一个系统化工程,不能割裂的去看待某个具体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定要提供系统化的解决方案。
第七个重点工程是电子商务物流工程。电子商务其实是流通环节中利用互联网简化环节实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电子商务物流要符合低成本高效率的要求,然而目前没有哪家物流公司真正的能解决电子商务物流的问题。然而要促进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可以首先帮助电商自建物流的发展,解决电商特殊仓储及运输的要求。然后再推动其社会化服务。自然电商物流未来的发展一定是向物流整合平台发展,这其实就涉及到商贸、物流多种平台间对接的问题。那么在新的商业模式及商业体系的建立中相配套的标准、制度、法律就要有创新以适应电商生态链的发展。
第八个重点工程是物流标准化工程、第九个物流信息平台工程、第十个物流新技术开发应用工程。这三个工程主要在于打造智慧物流体系。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要求物流从低成本、高效率、通用性、可视化四个方面进行着手建设。技术的变革是推动行业发展助力剂。商业流通模式的快速变革发展,倒逼着物流运营模式的创新。如电商对物流的整合需要云仓储平台、货运整合平台的实时对接。如制造商的SAP系统与物流企业的订单管理系统、仓储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的EDI对接。制造商和电商的发展主导着物流企业标准化、信息化、新技术的发展方向,制造商尤其是电商的发展速度和要求远远超越了物流企业的能力。因此物流企业需要加速增长,尤其是业务规模化集中化的积累,增值服务多层次的利润才能保障物流网络的广度和密度,保障对制造商和电商物流体系匹配支持。而政府需要公共标准化、公共信息平台、技术原始开发进行基础性支持,为物流企业和整合平台创造成长的土壤。
第十一个重点工程是再生资源回收物流工程。再生资源的来源大体是一般废弃物和产业废弃物。再生资源回收物流要通过综合物流回收平台回收一般废弃物和通过各企业回收物流企业回收产业废弃物。其实更重要的是在购置产品的过程中优先购买资源节约型产品,推动企业在产品设计及生产过程中优先采用回收材料,从源头上进行管理控制。
第十二个重点工程是应急物流工程。应急物流最关键的是前置性储备仓库和节点转运仓库,某快递公司在汶川地震的时候承担了应急物资的前置性仓库,最后大量应急物资无法处理,也不知道送回到哪去。最后形成大量库存,造成仓储费用加重企业的负担。应急物流要想做到快速反应、运作有序、高效可靠的物流体系其实就需要前置性储备物资节点和统一集货转运物资节点进行物流支撑。所以政府应该加大对节点网络的储备型建设。并在紧急情况时统一组织运作,归口集运中装点。同时应该与国际应急物流体系相连,保障跨国物资的应急供应。
九个保障措施的理解:
保障措施一是深化改革,加强矩阵式横向协调机制,保障系统化解决方案的设计,然而部级联席会议的决策相对缓慢。可以考虑根据具体重点工程形成专项工作推进小组确保决策的推进和执行。
保障措施二是完善法律制度。法律的研究和制定要有针对性,而且法律的制定和完善要贯穿始终。
保障措施三是规范市场秩序,现在最大的问题其实是在商品流通市场,尤其是具有金融属性的大宗商品流通市场的诚信体系面临着危机。可以借助大型电子商务平台重塑行业的生态环境,借助平台的力量闭环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用诚信排名,末位淘汰的方法,建立有效数据,推动金融与信息的融合,打造重塑诚信体系。
保障措施四是加强安全监管。安全控制在于前置性防范。除了对企业加强监管施加压力外,同时也要奖励优质企业的规范化运作,保障优质企业的生存空间。形成优质企业驱除劣质企业的态势,这样市场会形成自发式的自我监控机制。
保障措施五是完善扶持政策。政策的完善反馈环节也很重要。比如物流土地征税减半政策。在地方政府执行的过程中,地方政府通过先增加税率再减半的方法,其实最终的结果并没有让减税政策为物流企业带来支持。
保障措施六是拓宽投资融资渠道。在推动金融产品创新的过程中,物流是关键环节,因为物流的控货是“有效信息”的唯一来源,而“有效信息”则是在线融资的基础。高效率、低成本随时随地进行融资只有通过互联网电商才能最终实现,这也是电商不断烧钱打造平台的原因。所以融资渠道难是一方面,而更重要的是融资成本和效率是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
保障措施七是加强统计工作。物流行业统计工作的难点,在于统计口径不统一,统计指标缺乏更新导致最终数据无法进行准确分析。传统的统计指标如吞吐量、收入、利润无法进行细化分析,找到问题的真实原因。未来的发展将向行业专业化延伸和平台集中化整合发展。这与传统的统计方法和指标并不匹配。那么如何统一分类口径,更新统计指标则是未来统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保障措施八是强化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理论的研究需要人才的推动,而人才建设需要错层次培养尤其是职业认证的阶段性培养,要完成从运作、运营、管理、战略的阶段性成长。所以中国物流职业认证体系的标准化建设至关重要,也是人才量化的标准。
保障措施九是行业协会作用。物流行业协会的作用至关重要,为《物流业中长期规划》提供柔化衔接。尤其是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行业引领地位。联合会应该搭建一个集模式研究、业务推广、人才培养、物流企业之间互动、物流业与其他行业联动、企业与政府无缝对接、合作推进等。
物流企业的机会与对应之道:
面对《物流业中长期规划》所揭示的物流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实现的路径、保障措施,提出的重点、抓手,物流企业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
对策一培养能力。能力的培养源于商业模式、盈利模式创新和复制推广。中国的物流市场未来将会加速成长,客户的供应链结构和物流行业的格局都在迅速变化,只有对释放出的物流需求及时预测,准确捕捉,创造性的提出解决方案,企业才能占领业务高地,赢得更多的利润空间。中国未来的物流需求机会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市场对服务水平更高的需求;二是客户对服务范围的扩大需求;三是业务的需求分布出现变化;四是物流运输模式选择的改变。
对策二扩张势力:对于物流企业来说要选择最佳扩张方式。笔者认为中国下个十年的物流市场一定是企业集中化发展的时代。因为制造业与流通行业企业集中化的发展会倒逼物流企业集中化的进程。
作为市场的参与者,物流企业应从自身发展的不同阶段出发,充分考虑到自身的特点及面对的不同竞争环境,选择合适的扩张方向和方式,比如对于网络建设成本高、服务产品较为标准的子行业例如快递、公路运输,横向整合将非常有益于成本效益的改善;而对于以个性化项目为基础的如合同物流及货代,则纵向的整合将更有利于新能力的培养。
而具体的扩张方式,一般包括战略收购、联盟合作及独立增长。战略收购可以快速地获得对方的市场份额、销售渠道、客户关系、运营网络、品牌等竞争资源,同时也可以取得成本的协同效用,然而目前物流企业的战略收购还主要停留在资本合作的立场,如何进行业务一加一大于二才是战略收购的关键;联盟合作在调用双方资源的运作上具有明显的效率优势,这段时间大量建立的专线货运联盟就是典型的例子。但联盟的缺点是缺少核心领导者,伙伴的真正配合程度难以预期和把握;独立增长模式的优点是企业能够完全独立制定发展战略目标,形成特有的自生优势,而缺点是周期比较长,发展速度缓慢会失去市场机会,或者因错过合适的收购目标而被其他对手获得后占据领先。
对策三分解压力:这一点适应大型传统物流企业的内部建设。目前,随着市场的快速变化,这些企业正在面临着转型升级以适应市场的发展。建立新的体系是很容易的,但对于老的体系进行改革难度很大。所以内部改革的方式可以采用“牙膏模式”,一边分解压力到各个基层分散经营主体,一边要提供出口,制定符合市场趋势的方向进行引导。
对策四争取权利:如果企业对市场有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定价权,那么这个企业就可以不战而胜。这其实就是现在为什么大量的资本投入到各个平台的原因,因为与供应链解决方案不同,平台要重塑生态链,重新制定规则,所以平台就容易获得以上的权利。
笔者认为,物流市场的平台化经济也将是未来很关键的部分。这块其实是供应链增值服务的具体体现。物流整合平台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以信息流触动管理的物流整合平台。二是以资金流触动广度和深度物流整合平台。三是以商流触动的共配物流整合平台。
对策五增加助力:物流企业最有价值的部分在于网络价值。所以进一步完善网络布局是物流企业业务成长的助力。随着竞争环境的变化,制造业和电商不断追求经营网络的扩张以及对市场渗透程度的不断加深。因此,物流企业也需要积极根据客户货物的流向和流量来布局自己的运营网络。
关键的考虑因素包括:一是分别在什么地方建立全国性转运中心和区域性的运营配送点;二是如何平衡自有资源投资和对社会资源整合的比例,如何均衡仓库与运输车辆的比例;三是怎样为长途、中短途运输,或全国性、地方性客户制定运营线路、运营规则和服务标准,从而确保整体的服务质量;四是当突发情况出现时,如何制定运营网络、资源调拨、现场处理等决策来保持总体的运营稳定。
对策六打造核心竞争力:其实企业打造以上这五种力量无非是要获得支持供长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业化的解决方案;二是完善的网络性保障机制;三是不断的成本优化;四是IT信息化的个性化支撑。企业对于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应该是站在长期战略性的发展高度上。